本周已经进入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学习,这个单元让孩子们认识到了一个个英雄人物的可贵品质。印象深刻的是教《詹天佑》这一课。这篇课文以人物名字命名,重点记叙了詹天佑一生中的突出成就——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,为读者勾勒出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的高大形象。课文按先概括介绍,再具体介绍的顺序安排材料的。 教学过程中,我先让学生学习修筑铁路的经过、结果,再去了解背景,这样巧设悬念、跌宕起伏的教学过程比平铺直叙略胜一筹。以读为本,熟读成诵,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。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事已过去100年了,离学生的生活较远,课堂上我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读,并采用自读、指名读、示范读、集体读等方式,使学生感受深刻,朗读能力也得到有效锻炼,还积累了语言。巴西著名教育家弗来雷说过:“没有对话,就没有了交流;没有交流,就没有真正的教育。”我在学生初读课文时提出“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?”“詹天佑是怎样的一个人?”的问题。在学习勘测线路、开凿隧道、设计“人”字形线路部分时提出“各遇到什么困难,怎样克服 ,体现了人物的什么品质?”等问题。这样学生任务明确,不但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,而且实现了师生互动、生生互动,增加了课堂的灵动性。
每一篇课文都是优秀的范文,是孩子们写作的蓝本,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及时对写作方法进行指导,例如,利用课题告诉学生写人的文章离不开写事。学习“勘测线路”时提示学生要抓住人物的心理、行动、语言进行描写,才能体现人物的特点或品质。其次是抓住作文练笔的契机,在学完课文时,让孩子们进行写话。
课堂上本人也有很多方面做得不够,比如没能兼顾到后进生,这样不利于整体优化,还比如对孩子们缺乏鼓励性的语言等,这些都亟待改进!
评论